本文目录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有什么效应?
教育能够影响人的一生,从选择接受教育那一刻起,便有了不同的人生轨迹。许多老师或者家长为了教育学生教育孩子付出了大部分的精力,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成人容易站在成人的高度看孩子,对于孩子的心理并不了解。把握这些常见的儿童心理学效应,对于教育孩子至关重要。
一、印刻效应。印刻效应是指刚获得生命不久的小动物追逐它们最初看到的能活动的生物,并对其产生依恋之情的现象。
二、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亦称“皮格马利翁效应”、“人际期望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效应,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能戏剧性地
三、超限效应。俄国作家克雷洛夫写过一篇著名寓言叫《杰米扬的汤》。大意是:说的是热情好客的主人杰米扬用鲜美可口的鱼汤款待客人,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是他一盆接一盆地请客人喝汤,没有休止。最后客人忍无可忍, 纷纷拂袖而去,再也不敢登门了。
四、禁果效应。孩子天生就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禁果效应在孩子身上尤其明显。对于孩子来说越是被禁止的东西,他们想要尝试的欲望越强。禁果效应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只要能巧妙、恰当地利用禁果效应,那么在处理某些事情时就会达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五、德西效应。
教师在工作中实用的心理效应有哪些?
心理学中有许多有趣的心理效应,对加强有效的班级管理有一定的启示作用。那么,呢?首因效应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即首因效应。由于第一印象主要是性别、年龄、衣着、姿势、面部表情等“外部特征”,仅凭第一印象就妄加判断,往往会带来不可弥补的错误。
班主任应全面了解学生,评价学生时尽量避免受第一印象的影响对学生产生偏见。
近因效应最近了解的东西掩盖了对某人一贯了解的心理现象即近因效应。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熟人的新异表现容易产生近因效应。
班主任不能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学生,也不能因偶然现象而全盘肯定或否定,而要不断地鼓励学生进步,以动态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
增减效应心理学家们提出了人际交往中的“增减效应”,即我们最喜欢那些对我们的喜欢显得不断增加的人,最不喜欢那些对我们喜欢显得不断减少的人;一个对我们的喜欢逐渐增加的人,比一贯喜欢我们的人更令我们喜欢他。
班主任评价学生时可以先说一些无伤学生尊严的小毛病,然后再恰如其分地赞扬他。
光环效应1920年桑代克提出,观察某个人时,对于他的某种品质或特征有鲜明的知觉,从而掩盖了其他特征,就像月亮形成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从而掩盖了其它品质或特点,即光环效应。
班主任要欣赏学生的闪光点,积极肯定地评价能增强学生的自信,但忌偏爱或溺爱,“一俊遮百丑”,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南风效应北风劲刮,行人越紧裹衣;南风徐徐轻柔,使人自觉地把大衣脱下,即“南风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了解学生的特点,采取符合学生实际和需要的管理方式;管理措施人性化,尊重学生的人格,相信学生向上、友善,在情感上尊重人、关心人,在行为上激励人、鼓舞人,容忍学生的缺点,客观、理智、科学地处理各种问题。
鲇鱼效应挪威渔民在鱼舱室放几条鲇鱼,以挑起它们和沙丁鱼之间的摩擦和争端,使大量的沙丁鱼在紧张中不断地游动,避免了沙丁鱼因窒息而死亡,即“鲇鱼效应”。
班主任要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度紧张的氛围,并引导学生在紧张中学会适应;充分利用班级中特别活跃的“鲇鱼”,将他们提拔到适当的领导岗位,就会产生鲇鱼效应,使班集体建设更加顺利。
破窗效应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发现,如果有人打坏了建筑物的一块玻璃,没有及时修好,别人就可能受到暗示性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
它体现的是细节对人的暗示效果,以及细节对事件结果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班主任要明察学生中出现的不文明现象和不适宜行为,并及时稳妥地处理解决,以避免蔓延。
名人效应由于接受名人的暗示所产生的信服和盲从现象被称为名人效应。
名人效应的产生依赖于名人的权威和知名度。由于青少年的认识特点及心理发展,他们易为形式化、表面性的形象所吸引,这就要求班主任为学生选择好“名人”作为他们学习的榜样,教育学生加强自我管理。
从众效应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把人在社会群体中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大多数人认同的观点或行为的心理倾向称为从众效应。
班主任要在班上大势宣传学习标兵、科技之星、体育健将、环保卫士、文明少年的榜样形象,发挥从众效应的积极作用;及时发现班上的不良倾向,对症下药,将其遏制在萌芽状态,以防止产生从众效应的负面作用。
马太效应《圣经》中“马太福音”里有一句名言:“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即马太效应。表现在班级管理中,就是好学生好对待,差学生差对待;而好与差的标准主要还是学习成绩。过多的表扬会使学生骄傲自满或变得麻木不仁,过多的批评会使学生丧失自信,特别是对于同样的错误,老师对待优生和差生应一视同仁,才能以理服人,达到教育实效。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了解心理效应,恰当地应用心理效应,发挥正效应的优势,避免负效应的恶果,使教育、管理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公众心理五大效应?
一、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又称“第一印象”效应。心理学研究表明,与一个人初次会面时,45秒钟内产生的第一印象至关重要。因为这个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它就能在对方的头脑中占据主导地位,并持续较长时间。
在面试中,面试官大多是经验丰富的领导和专家,他们有较高的识人水平和辨人能力。业内有一种说法很有道理:20分钟的面试,关键是前面2-3分钟。考生走进考场和坐下的瞬间,穿着打扮和身体活动会“自然说话”:衣冠不整说明这人缺乏礼貌、做事没条理,穿着花哨说明这人华而不实,一身名牌说明这人要求太高、喜欢张扬,姿势扭捏说明这人缺乏气质,目光游离说明这人情绪不稳,缩手缩脚说明这人缺乏自信等。开口回答第一个问题,面试官就能对考生知道个大概:说话吞吐说明这人思路不清,声音太小说明这人信心不足,空话套话连篇说明这人飘浮和虚伪,好高骛远说明这人心态不佳。
总的来讲,尽管考官们对的标准把握可能不一致,但对“第一印象”的要求却基本一致。这就是:着装大方,仪态美丽;精神饱满、信心十足;坐姿端庄、眼神温和;面带笑容、性情友善;声音宏亮、表达流畅;坦率真诚、富有感情;机智干练、做事务实。
由于首因效应的存在,考生一定要特别注意自己整个面试过程的前3分钟。注重自己的仪容、衣着,注意礼节和细节,注意进考场时的五六步走路,注意自己的坐姿,注意自己的神态,注意自己的开场讲话,尽可能给考官们留下好的第一印象。
二、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为“光环效应”是指由于我们对他人的某个品质或特点形成深刻或鲜明印象后,被我们强烈感知到的品质或特点会把他人的其他特点掩盖起来。就如因为月晕而看不清月亮的轮廓一样,造成人们在人际交往中的认知偏差。
为克服晕轮效应的负面影响,管理部门都要求面试官全面、客观、正确地评价每一位考生。然而,在面试实践中,由于面试官是人而不是机器,因而面试必然带有一定的主观成分,往往存在着以偏概全的认知倾向。
作为考生,在面试过程中,要巧妙地运用好晕轮效应,把自己的优势充分展现出来,把自己的特色努力突显出来,给面试官留下一个深刻印象,从而得到考官的赏识。作为面试考官之一,曾有一次面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近因效应
它和首因效应相反,指我们可能会根据某人的最近一段时期的表现而改变对他的一贯看法。例如,某人平时很节省,大家一直认为他很小气。但他在为灾区人民捐款时出手最为大方,于是大家迅速改变了以前对他的小气的看法,从此对他产生好印象。相反,如果平时花钱大手大脚,但在捐款行动中一点没表示,大家也会改变了对他大方的看法,认为他是个很小气至少是没爱心的人。
近因效应提醒考生,在面试快结束时一定要注意最后一个问题的回答。例如,一次面试中,一位考生的全部问答都已经完成,考官们对考生前面问题的回答较满意。这时,主考官随口问了一下考:“您觉得自己今天表现怎么样?”本来我们期望这位考生回答一下“很好”就完美结束了,没想到这位考生一下子情绪失控,自负和自卑同时兴起:“今天的问题和我准备的很不一样,没反映出我的真实水平,我回答得一点都不好。”一句话,让原本建立起来的好印象一扫而光,这样的回答其结果可想而知。
四、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着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他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在学校中,如 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学生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相反,如果对学生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学生的心田,使学生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学生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相应的,我们在家庭生活中也要很注意,多给予孩子较高的期望,培养孩子自尊心。
五、登门槛效应
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在你请求别人帮助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绝;而如果你先提出较小要求,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达到目标,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登门槛效应”。
在学校情境和家庭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运用“登门槛效应”进行教育孩子。例如,先对学生提出较低的要求,待他们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从而使学生乐于无休止地积极奋发向上。
公共关系学心理效应有哪些?
公共关系心理学,是研究公共关系的主客体及其在沟通、互动中特有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综合性的应用学科,在整个心理科学体系中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畴,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也是公共关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研究公众心理的基本特征与一般倾向,包括公众的角色心理特征(如性别角色心理特征、年龄角色心理特征、职业角色心理特征等);公众的社会认知、社会感情、社会态度、利他行为、侵犯行为等内容。
2、研究公众心理变化的基本动因,包括公众的需要、动机、价值观等内容。
3、研究公众的心理效应,包括几种常见的心理效应(如首因效应、晕轮效应、经验效应、移情效应等)、影响公众心理效应的因素(如公众的自我意识、刻板印象、地缘心理、民族心理、时尚心理等)等内容。
4、研究对公众心理的认知,包括对不同类型公众的认知(如对内部公众、社区公众、政府公众、消费者公众、媒介公众等的认知)、认知公众心理的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心理换位法、参与实践法、调查统计法等)等内容
酝酿效应属于教育心理学哪个知识?
遇到苦思不得的问题,暂时停止对问题的积极探索或许是个好办法,可能就会对问题解决起到关键作用,这种暂停就是酝酿效应。
根据心理学家的理论,人的大脑在思考酝酿过程中,意识和潜意识都在同时作用。许多时候苦思不得的问题,常在放松休闲的时候突然答案自己跳了出来,这通常就是潜意识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