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怎么样?
非常好的一所财经类名校。
作为一所财经类名校,对外经贸大学当真是“财大气粗”,教育教学一级学院建设健全,学校目前拥有18个教学单位,除此之外,还有2个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战略研究基地、2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研究基地,这些可都是同学们学以致用、教师教学相长的好帮手哩。
底蕴深厚,实力不斐,对外经贸在发展过程中自然会受到多方关注,由政府机构、企业家、财团等在学校内部设置了20余项基金奖学金,另有许多国际著名的跨国企业也是学校赞助团体,这不仅说明了贸大超强的“吸金”体制,同学们自然也会享受到母校光环下的福利,岂不美哉!
就师资而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绝对是一处群英荟萃之地,这里现有教职工16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超过1000人,另外贸大每年还都会从外聘请一定外国专家兼职教师。学校老教授中名家耀眼,中青年教师中更是新秀辈出,他们教研水平高,师风师德兼具,大批获得政府特殊津贴、受聘担任国家学术机构成员以及一线科研从业者。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到底怎么样啊?
财经类大学是专业性大学,自然不能拿给综合性大学排名的那一套来衡量它们的水平。上财央财外经贸业界俗称“两财一贸”,是中国顶尖的财经大学,高考分数线要比大多数985还要高。
学术方面,从最近的也是最权威的教育部学科评估来看,央财应用经济学A+确实很强,外经贸上财紧跟其后排名为A;但会计、企业管理等商科排名,外经贸上财为A,央财略微落后为A-。而外经贸的学科发展较为均衡,法学,外国语文学也是A-,实力强劲;央财的话,其他学科的发展就远不如自身金融的水平了。但是总体来看,学术水平三所学校差距并不是很大,西财倒有点落后了。
就业方面,其实学校学术水平与个人就业关系不太大,只要进入两财一贸,找工作时可以忽略掉学校间的差异,主要看个人了。外经贸央财毕业生在北京就业很受认可,上财学子在上海滩也是雄霸一方。西财在深圳等南方城市也很受认可。但是,由于北京上海金融企业较多,所以两财一贸就业层次要比西财好。西财也是财经强校,但这两年不断走下坡路,主要是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实在可惜。
另外,外经贸很重视学生外语培养,财经+外语是办学特色,所以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毕业之后选择出国深造。另外国际化也是学校一大名片,留学生比例全国前三,在校园内随处可见外国学生,校园文化开放、包容、自由,很像个小联合国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有计算机专业吗?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是有计算机专业
对外是老牌经贸学校,学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一所拥有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五大学科门类,以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国际经济法)、金融学、工商管理、外语(商务外语)等优势专业为特色的多科性财经外语类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由教育部、商务部共建。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是什么学校?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11工程”建设高校。
学校前身为高级商业干部学校,创办于1951年。
1953年更名为北京对外贸易专科学校。
1954年,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系对外贸易专业并入,成立北京对外贸易学院。
1984年,更名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0年6月,原中国金融学院与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合并成立新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划归教育部管理。
2010年12月,教育部和商务部签署协议,共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截止2020年9月,学校占地面积34万多平方米,校舍面积45万多平方米。教职员工1600余人,专任教师1000余人;在校学生1.6万余人,其中本科生8500余人,研究生5600余人,留学生2300余人;下设研究生院及18个学院,并设有体育部;设有140余个研究单位;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北京市重点学科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4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12个,开办本科专业49个。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有几个校区?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只有1个校区,学校现有各类学生1.5万余人,其中在校本科生8000余人,研究生4000余人,来华留学生3000余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创建于1951年,是新中国第一所外贸院校,学校坐落在首都北京朝阳区,在2000年以前直属于外经贸部(外贸部),是“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全国72所教育部直属高校之一的全国重点大学,目前为教育部、商务部共建高校,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学校现拥有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个博士后流动站,3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6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北京市重点学科,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战略研究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智囊机构,1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